查看原文
其他

花甲进苗乡,烛照学子路:致敬“时代楷模”陈立群校长

今古传奇 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2020-08-23


榜样的力量”系列第9期:陈立群


远赴苗州,只为心愿的人;

用爱与责任,践行教育公平的人;

一生,只做一件事的人。



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,有一位“杭州来的”校长,赢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广泛赞誉。他,就是63岁的支教老校长陈立群。



2016年,已经退休的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,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高薪,独自背起行囊,一路向西,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,担任起黔东南州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。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“分文不取”。


“给我百万,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。”陈立群说。



2017年,他支教期满,面对当地的恳切挽留,花甲之年也依旧留下。


很快,2018年过去了,2019年也已过去一大半。


他依然在那里,还是台江民族中学师生口里的“陈校长”,还是当地百姓们念兹在兹的“杭州来的校长”,还是贵州黔东南州16个县市教师们念念不忘的“教育专家”。


“时代楷模”发布仪式上,学生们和陈立群在一起。记者 吴煌 摄


花甲进苗乡,烛照学子路。


头顶“全国名校长”的光环从任上退休,婉拒百万年薪聘请,却离开繁华都市和亲人远赴黔东南偏远山区无偿支教,成为当地唯一一所民族高中校长,躬身教育扶贫,重视“精神成长”,不改初心本色……他用“师者”的爱心和责任,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注入时代精神,为边疆地区孩子点燃梦想与希望。



2019年9月9日,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、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,授予他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



远赴苗山,只为心愿


台江县与杭州市,相距1400多公里。


这不是一段轻松的行程:需要先坐近8个小时的高铁,再搭约1个小时的汽车。身体不好的陈立群,就是在这样一段不轻松的路途上来来往往了3年。



3年了,家人曾几次问他,何时归家?


台江那里的人,也小心翼翼地多次问他,何时回去?


他每每良久不语。


但行动上,却一直没有停歇过:送教师出去培训、请名师进校指点、成立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、为驻村书记作教育讲座、踏遍苗寨家访送温暖……


陈立群在台江县台盘乡南庄村家访途中(4月1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


与台江结缘,源于一场讲座。


2016年4月,陈立群受邀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做讲座,目睹当地教育困境。两三千人的村寨,直到2014年才有人考上大学;因为贫困,有的孩子十四五岁便辍学……


陈立群感同身受。自己出生于浙江农村,因家境贫寒曾一度辍学,直到重返校园,考上大学,人生才得以改变。


从贵州回来,他夜不能寐。


那年8月,一次校长培训的机缘,他应中组部台江扶贫工作组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,毅然来到千里之外的苗山深处,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。他开出的唯一“条件”是:分文不取,扶贫支教。


当时,陈立群其实面临着更好的选择。杭州多家民办学校向他伸出“橄榄枝”,并许以高额薪酬,最高的那所学校,甚至开出了200万年薪。但陈立群一一婉拒:“看到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苗族孩子,我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开。”


学生:校长,我会加油的


2016年8月,陈立群奔赴苗乡。出发前,他告诉九旬高龄的母亲:儿去贵州,不为功利,只为心愿。


这是陈立群告别老母亲的话,不止如此,他还把一个人的支教,变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。



培养骨干,唤醒心灵


“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,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,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。”这是陈立群对支教工作的看法。如何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?一时治校的成效如何长久保持?


“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,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。”


陈立群把为当地培养骨干教师纳入了计划。


在陈立群的推动下,台江民族中学启动《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》,针对工作3年以内的年轻教师、工作3到8年的骨干教师和工作8年以上的资深教师,分别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。


59岁的语文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模考


每周六下午,台江民族中学都会开展一项特别的活动——同课异构。同样一门课,邀请名师讲一节,台江民族中学老师讲一节,互相听课,互相评课。陈立群还推动建立了“走出去”培养制度,3年来,已有8批134名教师到杭州重点中学学习。


“和凯里一中的老师一起‘同课异构’,让我找到了差距,虽然压力很大,但确实能促使我快速成长。”参与培训后,台江民中的一位老师感受尤深。


陈校长主动接手了许多“分外之事”。义务授课,担任方召镇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导师;义务作报告、开讲座60余场,接受培训的校长、教师超过1万人次;把多年来获得的20多万元奖金拿出来奖励优秀教师……


陈立群会随时随地“推门听课”


“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,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。”陈立群常常引用德国哲学家、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,凸显他对“精神教育”的关注。


让山区的孩子从小“立大志”,成为陈立群的另一个计划。


走进台江民族中学教学楼,两幅巨大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:一生诚做基,不装不作不混,励志笃行出大山;万代勤为本,用力用脑用心,真才实学报家国。


由陈立群书写的横幅、标语


台江民中教学楼上,同样镶嵌有三排显眼的大字:“高远的志向、高昂的志气、高雅的志趣”,这就是陈立群倡导的“三志”教育,他希望这些能成为“引领、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武装”。


由陈立群书写的横幅、标语


这些标语都是陈立群撰写的。在大量的走访调研中,陈立群深刻地感受到,扶贫必须先扶志。


在陈立群的推动下,台江民中开展了相应的系列励志活动,通过班会、成人仪式、升旗、演讲等,强化激发师生们对“志”的理解和思考。


9月2日上午,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操场上,陈立群作题为《内在的严格 是生命能量的源泉》的国旗下讲话。记者 姚颖康 摄


让陈立群感到欣慰的是,一位高三学子在《让精神脱贫》的作文中写道:“不以贫穷为借口,要以改变贫穷为志向,寒窗十载,背水一战,来年的花儿也为我绽放。”


如今,台江民中的师生多了一个“12·9励志节”,每年这天,学生们都会在校园里种一棵“志向树”,写下自己的志向。一名学生写下:“生命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,您像天上的星星,我可以循着光亮的方向,一直向前。”



既有严管,也有厚爱


带着责任和情怀的支教,绝不是一次理想的浪漫之旅。


2016年8月,陈立群一身西服,打着领带,背着双肩包,像一个潇洒的骑士“空降”台江民中。全校师生都被这位身形潇洒仪表不俗的校长“帅”到了。



然而,在学校里转了一圈,陈立群的眉头就皱了起来:“那叫一个乱”。早自习,一个班里10多个学生趴着睡觉;晚自习,教室里闹哄哄的,分不清是聊天还是讨论问题;老师上课无精打采,学生听课心不在焉;食堂里只用一口大锅烧菜,周围苍蝇乱飞……


不破,不立。


陈立群决定从治乱抓起。首先在全校启动“安静学习月”。在全校大会上给师生讲“每临大事须静气”的道理;召开班主任会,提出晚自习不许在教室讨论、每个班每天必须进行检查评比。他自己则每天早中晚到教学楼挨个教室督察。


原先像一匹四处撒欢的野马驹,被新来的校长一扯缰绳,台江民中立马有了些章法。


晚自修时间,校园里寂静无声


第二个月,陈立群宣布全校进入“自主学习月”。他要求学生把上月月考成绩记好,为下月月考立目标,全力冲刺突破。对各班的综合达标成绩,进行全校统计评比。


针对台江农村家庭大部分劳力输出、留守儿童多,学生课余时间散漫无序的现状,陈立群决定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:每周除了周六晚上不统一上晚自习,其他时间晚上6:30—10:20均上晚自习。学生在校一律穿校服,手机上交学校保管,周末回家才发还。


陈立群严防死守教学质量


严管之下,更有厚爱。


为了保证学校刚性制度落地,陈立群将规范融入文化,关爱先于管理。


他首先下大力气解决师生吃饭问题。学生食堂,从一个增加到三个,单独开设教工食堂。加强后勤管理,投入一定资金,提高伙食质量,严格卫生管理。


学生在食堂用餐


原本一拖再拖的学生宿舍建设,很快完工并赶在新学期开学前投入运行,学生搬进了六到八人、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。


“教师对学生是否付出真爱,他们都能感受到。”作为一校之长,陈立群注意保持与学生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,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,他心里大致也都有一本账。


台江民族中学老师粟高胜记得,有个学生摔伤了双腿,家里付不起医药费,陈立群拿出1万多元交给家长。每次到学生家里家访,陈立群从来不在学生家吃饭,看见条件差的还会留下几百上千元。“陈校长是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。”粟老师说。


陈立群(左一)和学生们一起运动。资料照片


“严师”只是陈校长的一面,陈校长的另一面是深得学生之心的“暖男”。个人的烦恼,家庭的困难,学习的困惑,乃至对学校管理的意见……学生们都会写在纸上,从校长室门缝塞进来。


一名学生在校园公开栏张贴公开信,写道:“您像天上的星星,我可以循着光亮的方向,一直向前。”


学生给陈立群(左)戴上民族特色帽子。资料照片



爱与责任,践行教育公平


陈立群总对老师们说:“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。”没有爱和责任,做不了教育,更做不好教育。


这是陈立群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。早在担任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期间,陈立群就创办了浙江省首届宏志班,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。


“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。”陈立群说。他在杭州长河中学工作期间,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,招收的951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。相比于这样的成绩,陈立群更加坚信一句话: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,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。



后来,他和老师们一起总结了“宏志精神”——高远的志向,高昂的志气,高雅的志趣。


来贵州支教,致力于兴办平民教育,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,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原因相通。


在陈立群的鼓舞下,苗乡的学子靠读书改变着命运。这是一位执着的校长对教育公平的践行,也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对教育均衡的呼唤。


面对积弊已久的现状和与东部的巨大反差,陈立群并没有抱怨环境,也没有气馁。他给苗乡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发达地区的管理方法、治校举措,更重要的还有治校理念、育人思想,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一种情怀、态度和担当。


在陈立群眼中,教育公平是一个个孩子、一个个家庭的出路和未来命运。他的家访足迹踏遍了苗乡的村村寨寨,他的理念很坚定,也很简单,因为每个人都应有求知和发展的权利,每个家庭也都应有依靠教育寻求改变的机会。



“有教无类”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教育理想。守护教育公平,我们不仅需要表彰楷模,更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保障,让像陈立群一样,有情怀、经验、理想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,无怨无悔投身教育事业,改变更多学子的命运和家庭的未来。



后  记


在很多学校都挑剔生源质量的今天,那些聚光灯照不到的贫困家庭孩子,那些所谓的“差校学生”、基础薄弱的“留守儿童”,我们如何给他们光明的前途?


陈立群用“花甲之年入深山”的行动,给了我们答案:


人,生而不同,禀赋不同,成长的环境也不同。教育的神奇,就是千百万像陈校长这样,有理想、敢担当的老师创造的。


向千千万万的老师们,致敬!


 • end • 

本文内容资料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、中国文明网、新华社等,图片来自网络,由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整理而成,仅供分享交流使用。

“榜样的力量”系列文章


1、展现“无我”本色,忠诚铸就警魂:追忆“扫黑英雄”杨春同志


2、救活一座厂,温暖一座城:致敬“时代楷模”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


3、六老汉封沙造林,三代人接力守绿:致敬“让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”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